世界读书日|复杂信息环境下大众如何阅读?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2日电(通讯员 朱湘君 魏宗毅 记者 李永鹏)2022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正式确定的第27年。1995年11月15日,为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自“世界读书日”确立至今,已经有超过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在此期间各大图书馆、媒体、出版商、学校、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往往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风气,引导人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传统的以纸质图书为主的阅读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从纸书到手机,从文字到视频……”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导致人们在生活上享受便捷的同时,不得不面对诸如“虚假信息、信息超载、信息焦虑”等烦恼。被算法控制的基于个人阅读偏好的信息推送机制正把一个个人包裹在不同的信息茧房,让大众陷入思维惰性,降低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传统经典阅读及学术性阅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如此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大众如何阅读呢?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笔者提供以下建议供参考:

1.选择可控的文献载体和阅读终端

从可控性来看,纸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为最优选择,可避免干扰,容易进入深度思考。如果选择阅读电子文献,尽量使用不联网电脑,因为电脑屏幕相较于手机屏幕更大,视线覆盖范围也相对大,我们看到的才是一个整体,而非一个一个的片段。另外,不联网电脑可避免不断的信息干扰和刺激,比如不断跳出的广告,不同人发来的聊天信息等。在大量信息刺激涌入的情况下,人们所进行的主动或被动的信息加工过程会过多地消耗和挤占其有限的认知资源,这里所说的认知资源主要是指人们顺利完成信息加工任务所依赖的心理能量或容量。因为认知资源有限,人们通常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把注意力放在两个对象上,所以文献载体和阅读终端的可控性和抗干扰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择较中性的、科学的阅读材料

尽量避免消极负面的阅读材料。由于认知偏差, 当下的负面信息更容易捕获注意资源,导致投入到预期的注意资源减少。海量信息环境下, 注意力更容易被负面信息所捕获,对负面信息的关注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本能。负面信息通常和消极情绪相关联,消极情绪更具传染性,所以在互联网上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也更容易传播。普通用户应尽量避免负面信息的干扰,以免被情绪裹挟,沉迷于负面事件中而缺乏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3.选择相对少干扰的时间段来进行深度阅读

阅读属于连贯性较强的一个智力活动,只有相对少干扰,才能进入心流状态,才能够体验到阅读和思考的乐趣。可以明确一个主题,有目的,主动地阅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拿消遣性阅读来填充无聊的时间。

4.选择可信、权威的信息源

同样是看新闻,我们尽量选择权威媒体,以免被标题党及营销号等带节奏,陷入舆论弱传播理论主导下的情感营销套路,增加信息辨伪的时间成本。不确定状态和掌控感的降低容易引发信息焦虑,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受众在获得信息之前要经过记者和编辑的“把关”,因其进行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他们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将冗余、无价值,甚至是虚假的信息过滤掉。但现在新媒体及短视频浪潮下,受众与记者(编辑)之间身份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人皆是记者,人人皆是受众,所以大众对信息的筛选及评价增加许多的时间成本和认知成本。普通用户应该把信息的获取限定在工作与生活之所需的限度之内,运用自己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来加工和评判这些信息,既保持着与信息世界的互动,又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知识体系。

5.尽量减少碎片化阅读,选择完整的阅读材料

碎片化阅读不论从阅读对象还是从阅读时间来讲,都必然会导致“浅阅读”,它的直接后果是阅读内容泛娱乐化,普通用户对阅读内容浅尝辄止、略知皮毛,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不利于个体培养深度思维能力,因为大脑更偏好结构化、系统化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大脑更容易存储、记忆和思考。

6.以知识产出为目的进行阅读

尽量减少漫无目的的消费式和消遣式阅读,以知识产出为目的进行专题化、体系化阅读,你的产出可以是一篇读后感或是一个研究报告,也可以是你撰写论文或专著的部分素材。阅读只有落实到写作上才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们不仅要当知识的消费者,也要做知识的生产者。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