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是第35个世界无烟日。今年无烟日主题为“烟草威胁环境”。
烟草业对环境的有害影响是巨大的,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给地球本已稀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烟草每年导致全球800多万人死亡,其中超过120万是受二手烟危害的非吸烟者。此外,通过在烟草种植、生产、分销、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物等各环节,也都无时无刻不在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进一步威胁着人类健康。保护环境,这也将给吸烟者一个戒烟的新理由。
中国烟民现状
目前中国吸烟者有3.2亿,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所有吸烟者的总和,亦即占世界吸烟者的1/3。中国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吸烟引起的疾病,居世界第一。目前1/3的30岁以上中国男性(相当于1亿人)将因烟草而死亡。中国肺癌死亡率增长为世界第一,且以每年4.5%的速度上升 。
我国烟民年龄呈年轻化趋势,9~12岁的少年中约有10-15%吸烟;12-15岁的初高中学生中约有35%以上吸烟;16岁以上的高中生、大学生中吸烟者占75%。就全国而言,平均开始吸烟的年龄1996年比1984年提前了3岁。年龄最小的烟民仅7岁。
吸烟的危害
吸烟可带来减少寿命、诱发心血管疾病、导致肺部疾病、影响睡眠等多种危害,同时,它也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
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令吸烟者上瘾,而1支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老鼠;25支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40—60毫克的尼古丁可毒死一个人。
二手烟是指由吸烟者吸烟时燃烧烟草所产生的烟雾。烟雾中包括了焦油, 尼古丁, 以及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亚摩尼亚、甲醛、丙烯醛等,对身体的实时影响包括:眼睛受到刺激, 头痛, 咳嗽, 喉部疼痛, 晕眩和恶心。若一个人暴露在二手烟的环境下短短三十分钟,亦可以量度出其心脏的血液流量因而减低。至于长期影响, 则是患上与吸烟有关疾病的风险, 比不吸烟者要高。
烟草依赖有什么表现?
根据《中国临床戒烟指南(2015年版)》,如果在过去1年内体验过或表现出下列6项中的至少3项,则说明患有烟草依赖:
1.强烈渴求吸烟;
2.难以控制吸烟行为;
3.当停止吸烟或减少吸烟量后,出现戒断症状;
4.出现烟草耐受表现,即需要增加吸烟量才能获得过去吸较少量烟即可获得的吸烟感受;
5.为吸烟而放弃或减少其他活动及喜好;
6.不顾吸烟的危害而坚持吸烟。
戒烟行动起来!
戒烟的好处
停止吸烟后——
20分钟:血压、脉搏降至正常水平。
8小时: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浓度降低,氧含量升高。
20小时:心肌梗死的发生危险降低。
2天:嗅觉、味觉敏感性增加。
3个月:肺功能改善30%。
1年: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性降至吸烟者的一半;由于吸烟造成的心血管发病风险下降5%。
5年:脑卒中(中风)的发生风险降至不吸烟者水平。
10年以上:已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死亡率降低至吸烟者的近1/4。
10~15年:患癌及其他各种致死性疾病的危险性可降至不吸烟者水平。
如何戒烟?
01避开“诱惑”控制吸烟欲望。
吸烟者在戒烟过程中,其吸烟的冲动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些特定的“危险”情况下,如周围有人吸烟、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心情烦躁、饮酒后等,会有更强烈的吸烟冲动。为避免“复吸”,戒烟者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并事先准备好有针对性的对抗措施来应对。比如,当有吸烟冲动时,做几次缓慢的深呼吸,或找些别的事做,转移注意力。
02创造一个避免“复吸”的环境。
通知配偶、家人、朋友、同事和其他密切接触的人,自己已经戒烟了,请他们监督自己,并请周围的吸烟者尽量不要在自己面前吸烟。开始戒烟时,戒烟者必须把香烟、打火机、烟灰缸等物品全部扔掉。选择一些替代品,如口香糖、牙签、勺子等来帮助克服以往每天抽烟时手和嘴的重复动作。在过去总是吸烟的地方放置警示牌,例如“起床时不要吸烟”、“饭后不要吸烟”等。
03选择合适自己的戒烟方法。
戒烟方法主要有两种:逐渐减量法和突然停止法。突然停止法虽然会使戒烟者在戒烟的头两个星期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但效果较好。逐渐减量法持续时间较长,戒烟者往往不容易坚持。戒烟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自己的戒烟方法。
04给自己适当的奖励。
在戒烟过程中,每取得一次小小的胜利,比如坚持一周不吸烟,可以给自己点奖励,时刻督促自己要取得最终胜利。
05正确处理戒断症状。
刚开始戒烟时,由于血液中尼古丁浓度降低,以及心理和行为习惯尚且无法马上适应,戒烟者会出现渴望吸烟、头晕目眩、胃部不适、便秘、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以及失眠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戒断综合征”。一般来说,这些症状在戒烟后2~3周后可自行消失。戒烟者可在开始戒烟后一周内,适当减少工作,以便释放压力。当有吸烟欲望时,可慢慢深呼吸、外出散步或锻炼、喝杯茶、嚼块口香糖等,转移注意力。
每一支卷烟不仅燃烧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
实际上也是在燃烧本来就稀缺的资源,
燃烧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
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创美好家园
来源:无烟上海、虹口疾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人卫健康、平安卫生健康、北京健康教育、健康中国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