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食俗

“冬至”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坎北方也主冬至”。《周礼》:“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说明冬至节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已形成。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冬至的食俗

北方地区冬至吃馄饨成了传承至今的保留“节目”。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 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战乱,安享太平。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后来在冬 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在南宋时,临安人也在冬至吃馄饨,包含着对异族的憎恨和对太平的向往。

冬至的食俗

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 习俗。民间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说。如今,四川、贵州等地区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好兆头。

冬至的食俗

在江南,吃汤圆则是冬至的传统习俗。汤圆用糯米粉制成,内包用赤豆制成的豆沙,加上芝麻、荤油等,这种圆形的甜品,也许原来也有与赤豆粥相同的起源,但后来 逐渐引申到“团圆”、“圆满”,合家同吃表达人们对家庭幸福的祝愿。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可见冬至吃汤圆的风气之盛。而在江 浙一带,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娘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冬至还有祭祖之意,台湾至今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 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 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都说“冬至大如年”,从食俗来看,名不虚传。

来源:书房记   文/何旭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